盛夏的秦岭腹地,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密林间,一群年轻的身影格外醒目——西北大学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正穿行于蜿蜒山路,汗水浸湿衣背,却掩不住专注的神情。他们手中紧握调研问卷与记录仪,逐户叩访农家小院,耐心记录下每一笔关于生计变迁的讲述。这支队伍以“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为课题,在青山绿水间探寻生态价值转化的真实脉络。

脚沾泥土,方知振兴之艰
“生态旅游的经济带动不能仅凭想象,必须用脚步丈量、用数据说话。”实践队队长刘凤飞扬在整理厚厚一摞问卷时感慨道。二十余天的实践里,队员们每日徒步数小时深入村落,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在田间地头倾听最原生态的诉求。西北大学带队老师徐嘉晨认为,这正是劳动教育最鲜活的课堂:“当学生真正俯身泥土,调研才摆脱纸上谈兵。他们理解了‘艰辛’二字,更明白了产业兴旺对乡村意味着什么——这是政策条文无法替代的深刻体认。”

绿水青山,已成富民“金山”
实践队聚焦保护区内华阳古镇等生态旅游热点区域,通过严谨的入户访谈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令人振奋的图景:近三年来,依托保护区生态资源发展的特色民宿、农家乐、土特产加工及向导服务,为周边三个重点村直接创造了近三百个就业岗位。村民王大叔向队员们展示账本:“过去守着林子愁生计,现在当向导、卖山货,靠‘绿饭碗’一年能多挣两三万,这林子可不就是‘金窝窝’?”保护区管理局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高度评价学生的洞察:“他们用详实数据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这份报告为保护区平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

青春智慧,点染振兴未来
此次调研成果不仅清晰描绘了生态红利惠及乡村的路径,更敏锐捕捉到生态旅游催生的新希望——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开始回流乡村。他们带回电商营销、文创设计等新理念,让山里的蜂蜜、香菇搭乘网络飞出秦岭。这份凝结青年观察与实践智慧的调研报告,已被当地政府纳入乡村发展规划参考,为生态振兴提供了“青春方案”。

当实践队员捧回“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其价值早已超越表彰本身。他们在秦岭深处写下的,是一份关于守护与发展的青春答卷;用汗水浇灌的,是劳动教育与家国情怀的种子;用心丈量的,是绿水青山通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这片古老山林的绿色脉动,正因青春力量的注入而愈发强劲,预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将在青年手中续写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