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第二支队带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抵达汉滨区大河镇,在大河镇中学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红色文化传承为核心,融合乡村儿童成长需求与文化教育,通过红色主题课程筑牢精神根基,辅以心理健康关怀与非遗文化传承,让红色火种在乡村校园落地生根。

红色历史进课堂,厚植家国情怀
团队深挖安康红色资源,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英雄事迹、红军镇等红色地标故事系统融入课程。组织观看历史影像、用普通话朗诵《安康红》、诵读红色经典、讲述革命故事,让孩子们在红色氛围中感受先辈奋斗历程,激发爱国爱乡热情,同时在红色语境中提升普通话能力。

红色基因润心灵,筑牢成长之基
结合红色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以“革命先烈的勇气”为切入点设计团体游戏与情景模拟,引导孩子们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力量,学会管理情绪、建立自信,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成长动力,课堂上红色故事与心理引导相互呼应,让心灵教育更具精神厚度。

红色底蕴融非遗,传承文化根脉
在非遗课程中,团队突出红色元素,讲解火龙舞中蕴含的革命象征意义、山歌声里的红色记忆,配合汉滨区文化馆开展以红色故事为主题的剪纸、版画拓印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非遗技艺时,感受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增强文化自信。

深入调研,探寻红色土地上的发展活力
队员们走进登鸿鞋业加工厂,了解移民搬迁群众在红色土地上的就业故事,感受当地妇女作为家庭与产业“双重支柱”的奋斗精神;走访金仓秦岭蜂糖李产业基地,探寻特色农业在红色精神感召下的发展路径,发现其通过电商平台打通产销链路,让优质果品走向城市,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从“一双鞋”的匠心到“一颗果”的创新,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传承红色基因的实干力量,见证红色精神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此次实践中,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第二支队紧扣“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将延安精神与当地革命历史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在课堂中传递、在实践中延续,用青春力量让革命精神在乡村沃土上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黄炜
图片:岳遇婷 孟子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