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延安大学“绥风”寻迹非遗团队于7月20日至7月27日,在榆林市绥德县开展“绥风寻迹非遗,耕耘黄土红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非遗体验和共联共建等多元形式系统挖掘陕北民歌、绥德剪纸、绥德石雕中的红色内涵,以青年实践赋能非遗传承与红色文化传播。
踏红色足迹,悟革命初心
实践团首站聚焦革命历史现场,在绥德县革命纪念馆,队员们通过文物与影像资料,系统梳理了绥德作为陕北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脉络。在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团队走访革命旧址,参与文艺党课,深入理解郝家桥村的红色文化内涵,学习“郝”模样,领悟“郝”精神。陕北民歌非遗传承人朱海娥老师现场演唱了《边曲小唱》,并带领实践团开展民歌互动体验,团队成员不仅领略到了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更透过旋律感受到郝家桥村红色文化与非遗艺术交融共生的独特韵味。

实践团参与郝家桥文艺党课
此外,团队前往359旅旧址和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体会革命先辈坚持生产自救的顽强意志。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团队成员们学习绥德解放后地委领导的创新举措,深刻认识到“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实践伟力。并与旧址负责人开展“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主题座谈,明确了非遗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播的协同价值。

实践团参观中共地委旧址

实践团与旧址负责人开展座谈会
访非遗瑰宝,续文化红脉
7月22日,团队在绥德县展览馆系统了解绥德的历史文化和非遗资源,为后续调研奠定基础。在非遗技艺探访环节,实践团拜访了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陕北民歌传承人雒胜军老师,学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经典民歌,体会陕北民歌中蕴含的红色激情。

团队成员学唱陕北民歌
针对剪纸与石雕两项非遗,团队分别探访武燕剪纸传习所与鲍武文、鲍海东石雕工作室。绥德剪纸传承人武燕老师现场演示剪纸技艺,指导队员创作红色主题作品,展现剪纸艺术对革命故事的视觉化表达;绥德石雕传承人鲍武文老师、鲍海东老师则详细介绍了革命年代石雕技艺在制作纪念碑等中的应用,揭示其承载的红色记忆。

团队成员学习绥德剪纸技艺

团队成员学习绥德石雕技艺
联共建之力,传红脉新声
为推动实践成果转化,搭建青年学习与传播长效平台。绥德县艺术研究院代表与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团队代表共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非遗保护与传承驿站”揭牌,搭建起双方合作的优质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与地方非遗资源碰撞,为红色非遗传承搭起长效桥梁。

团队负责人与绥德县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揭牌仪式合影
团队通过民歌演唱参演石家湾镇惠民演出,向群众展示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成果,以青春活力传递红色能量。在绥德县青年夜校,团队举办“探非遗红色故事,传黄土革命精神”主题宣讲,分享了红色文化探寻历程以及非遗项目中的红色文化,呼吁更多人参与保护传承,激发对家乡红色非遗文化的热爱。

实践团惠民演出与演职人员合影
7月27日,团队与绥德文旅部门开展座谈会,围绕“绥德非遗传承与红色脉络回溯”深入探讨,聚焦红色资源与非遗的深度融合,提出“非遗+红色旅游”等创新构想。既以非遗为载体讲好红色故事,又借红色文化赋能非遗传播,通过活化红色非遗宣传路径,为绥德文化发展注入新思维,相关建议获专家肯定。

实践团与绥德文旅座谈会
此次实践活动,“绥风”寻迹非遗团队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串联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的脉络。从红色旧址中汲取力量,在非遗传承中感受匠心,通过多元实践活动传递红色精神与非遗魅力,为非遗与红色文化传承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合影
(通讯员 马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