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骨胶地膜遇见毛乌素沙漠:奔赴!助力70余载的生态逆袭——陕西科技大学“植”此青绿社会实践团赴毛乌素沙漠续写治沙新篇
7月,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植”此青绿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毛乌素沙地,于陕西省靖边县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2025年青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轻工学子以科技为犁、以信仰为种,在黄沙与绿洲的交响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密码。

图一 团队在毛乌素沙漠合影留念 张彦龙 摄
久久为功: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从“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到“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冯家峁林场历经70余载,在毛乌素沙漠上构筑了坚固的绿色长城。
近年来,冯家峁林场以国家林业草原局试点林场建设为契机,逐步盘活苗圃,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科技赋能、高效绿化”新模式。团队深入调研林场“智能温室+空心棚+大田”立体化育苗空间体系,学习现代工厂化育苗模式,深入考察酸枣树苗,樟子松苗,榆树苗等育苗田,了解不同幼苗的生长习性,周期等,前往治沙一线,亲身设置沙障,进行义务植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图二 团队成员调研室外育苗田情况 张彦龙 摄
从传统人工造林到“无人机+生态修复”,冯家峁林场正在发生“老”林场植“新”绿的蜕变,逐渐证明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力,为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图三 团队成员调研智能温室育苗大棚 张彦龙 摄
“树木每长一年,树干便添新层。”这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冯家峁林场场长贾治鹏笔记中的一句话。从春育苗距的精密测算,到秋冬草方格的铺设角度,贾场长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林场治理的点滴细节。在与实践团队专访时,贾场长笑谈人生:“你们在教室里读的书,是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别总愁找工作,先把本事练硬——我当年学的是环保专业,谁能想到会一辈子和林子打交道?”他鼓励学子,“专业不对口怕啥?治沙要懂土壤、植物、气候,哪样不是跨学科?肯干、肯钻,沙子都能给你上课。”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尽力,便不负青山。这肺腑之言是最珍贵的“精神路标”,激励实践队员前行。

图四 团队专访冯家峁林场贾治鹏场长 张彦龙 摄
精神接力:三代匠心绘就绿色史诗
在靖边治沙教育基地,泛黄的榆林“三迁”历史照片刺痛人心。墙上巨幅地图展现着牛玉琴、张加旺夫妇的壮举:1985年,二人以“宁可治沙累死,不让风沙欺负死”的誓言,用原始铁锹向16万亩流沙宣战。丈夫病逝后,牛玉琴携子张立强续写传奇,引入滴灌技术提升林木成活率。

图五 团队成员调研治沙基地纪念馆 张彦龙 摄
“奶奶的草方格,父亲的滴灌管,如今成了我们的无人机。”第三代治沙人张继娜事迹展厅内,“接力棒”造型的展陈装置铭刻着三代人“风沙不退,我们不退”的誓言。这种跨越四十载的坚守,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人类向荒漠化宣战的东方样本”。

图六 团队学习领悟伟大治沙精神 张彦龙 摄
绿色长城:绿洲延展擘画美丽中国
登上冯家峁林场观景台,樟子松林海在七月骄阳下翻涌绿浪。林业部门最新监测显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毛乌素沙地将在三年内彻底退出陕西版图。在这片见证“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逆转的土地上,贾场长抚摸着年轮密布的树干寄语学子,“树木每长一年,树干便添新层,治沙人就多一枚勋章。你们手中的骨胶膜、无人机,正是新时代的年轮刻刀!”

图七 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 张彦龙 摄
当贾场长提及团队来访目的时,团队负责人郭树焱向贾场长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发的骨胶基可降解地膜,阐述了团队立足西北畜牧业发达地区,利用废弃畜禽骨提取骨胶(天然大分子物质,易降解,含氮丰富)制作可降解地膜来反哺种植业,打造可持续农牧循环的绿色发展思路。贾场长对团队思路给予高度肯定,表示会为团队提供骨胶基可降解地膜试点;同时说出目前林场面临育苗时杂草过多,人工除草成本高的现实痛点,并对团队寄予将骨胶基可降解地膜改性增加除草功能的新期待。
未来,团队将发挥本硕博团队优势,依托科锐新材料研究所,调整参数,优化配方,致力于研发出既具有高效除草功能,又保持良好降解性能的骨胶基地膜,为幼苗种植提供绿色方案,为防止毛乌素沙漠二次沙化贡献青春力量。

图八 团队成员前往毛乌素沙漠一线 张彦龙 摄
正如治沙标兵牛玉琴所说,“草方格锁住的是风沙,科技打开的是未来。当每一代人都做该做的事,沙漠终将记住种树人的名字。”当青春智慧融入三代人浇灌的绿洲,“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的旗帜在毛乌素沙地猎猎作响。
防沙治沙,须久久为功,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锤接着一锤敲。“植”此青绿社会实践团这支青年队伍将继续以实验室对接荒漠,把论文写在黄沙变沃野的奇迹里,为祖国生态治理提交闪亮的“青年方案”。
(陕西科技大学“植”此青绿社会实践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