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青春陕西 小巷数据 文化 生活 大学圈 结婚易 科学 商贸 安全 律师 创业 文稿
魅力西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三下乡:踏访延安红址 践行青春誓言
来源:陕西青年榜样网  作者:童昱豪 韩佳豪 吴俊洋 时间:2025-08-08 阅读: 78985
从窑洞田埂到刻刀墓碑,从理论学习到躬身实践,红色基因已熔铸灵魂。

  为深耕红色教育实践,在红色热土中汲取前行动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追溯红色根脉・赓续精神薪火”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于7月19日至8月2日深入延安,开展为期15天的爱国主义教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踏访杨家岭、枣园、南泥湾等二十余处革命旧址,通过实地调研、实践体验、座谈交流、社区服务等多元形式,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体悟革命初心,让红色薪火在青春实践中代代相传。

  黄土深处的青春答卷:知青精神的坚守传承

  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藏着两代青年的青春对话。从城市来到农村的知青们,与跳蚤、粗粮、重活较劲,在“四大关”的磨砺中,用双手改写土地的命运:带领村民打坝淤地,让荒坡变梯田;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黑夜亮起灯光。那些“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呐喊,如今仍在沟壑间回响。

图为实践团参观知青旧居。韩佳豪 供图

  实践团走进延安市北京知青博物馆,近三万北京青年的插队故事续写着这份坚守。“这不就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这句话真实的写照。”实践团成员感叹道。从梁家河的沼气池到知青医疗站,不变的是青年与土地的相拥,一代年轻人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青春誓言。

  烽火淬炼的精神坐标:革命旧址中的红色光芒

  十五天的实践,实践团走进延安的一处处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里,张德生等先辈的革命轨迹清晰可辨:从地下工作的隐秘坚定,到建设陕西的执着坚守,泛黄的电报手稿、锈迹斑斑的步枪,诉说着“坚守”二字的千钧重量。在凤凰山麓科学研判战争进程的《论持久战》指明抗战方向。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里,以窑洞为教室,石头作桌椅的场景,学员们一面学习战略,一面挥汗生产,把苦难熬成了打倒敌人的底气。实践团成员杨亦乔感悟到:“站在抗大旧址,突然懂了‘苦难是磨刀石’的深意——先辈们在艰苦中磨出的,是改变时代的锋芒。”

图为实践团参观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韩佳豪 供图

  南泥湾的精神密码:自力更生的永恒回响

  走进南泥湾,在大生产纪念馆中实践团找到了陕北荒地变身千亩稻田的答案。王震将军带领乡亲“人拉犁”垦荒的模拟场景震撼人心,战士们省下口粮作种子,终将“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展柜里的镢头刃口磨损、木柄包浆厚重,无言诉说着“自力更生”的分量。

  13米高的党徽广场上,实践团成员重温入党誓词。这枚紫铜党徽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誓言与当年军民开垦的号子隔空共鸣。“这不是文字,是三五九旅挥锄的身影,是军民共织寒衣的暖意。”实践团成员童昱豪的感悟,道出了南泥湾精神跨越时空的温度。

  英雄群像里的家国情怀:穿越时空的赤诚接力

  四八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字字千钧。王若飞、叶挺等28位烈士长眠于此,实践团成员垂首默哀,在叶挺将军的墓碑前读懂“为理想献身”的重量。郭金鑫园长赠送的《丰碑永铸》,是对青年“传承理想”的嘱托。

  在向阳社区的讲堂里,历史的温度直抵人心。86岁的刘振彪老人为团队简述着刘志丹烈士与群众“鱼水相依”的往事。三位冲在在对越作战一线的老兵向实践团揭开战场的硝烟:李海安扛着弹药在泥里爬,怀里揣着牺牲的战友;杨宏全在炮弹掀光青草的阵地上喊“人在阵地在”;鱼永生四十多次潜伏侦察,蚊虫叮咬也纹丝不动。他们胸前一枚枚军功章都是战争最好的见证者,默默地讲述着“坚守”的故事。

  实践团成员来到向阳社区化身小小志愿者,参与清洗地毯、宣传垃圾分类等服务活动,用志愿服务续写当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图为对越作战老兵讲授红色党课。吴俊洋 供图

  文艺与思想的当代共鸣:延安精神的古今碰撞

  走进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的窑洞群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依旧鲜红。鲁迅艺术文学院作为抗战文艺的摇篮,制作出《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众让人热血沸腾的作品,用艺术唤醒时代。延安木刻版画在革命年代利用成本低廉、快速复制的特点,将通俗易懂的内容,传播到全国各地,洒下无数红色的种子。实践团成员在延安版画艺术馆学习“绘、刻、印”技法,在木板上刻画宝塔山、窑洞,体会着“文艺扎根人民”的深刻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延安木刻版画制作。吴俊洋 供图

  延安市政协的座谈会上,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冯枚以“四色”高度概括延安发展内涵:“延安红”是革命底色,“高原黄”是大地本色,“圣地蓝”是生态亮色,“林海绿”是发展新色。古今思维的交织,让实践团成员更深刻的理解了延安精神的构成,更明白新时代的延安精神传承,需要更多青年不懈奋斗。

  以实践传承红色基因,踏寻圣地回看峥嵘岁月

  延安红、窑洞痕、南泥垦、赤子魂,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十五天的实践,一场“行走的大思政课”。团队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王家坪、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中触摸历史,实地考证历史文献,系统梳理延安精神脉络。团队收集问卷300余份,设计制作文创产品3款,发放500余件,与延安市政协、延安市向阳社区就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挂牌。

图为实践团合影。韩佳豪 供图

  从窑洞田埂到刻刀墓碑,从理论学习到躬身实践,红色基因已熔铸灵魂。这不是终点,而是誓约——将“扎根”的信念深植时代沃土,如宝塔山巅不灭的灯火,照亮我们这一代人的奋进足印。(通讯员:童昱豪  韩佳豪 吴俊洋)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追溯红色根脉·赓续精神薪火”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校级重点团队)

版权声明:
* 本站所提供的资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可能受版权保护。
* 虽然您可以找到这些图像,但除了可以在网页上查看或下载之外,我们并未授权您将这些图像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 因此,如果您需要使用本站所提供的图像,我们建议您先与原作者联系并征求同意。
* 本站所有的资源均为免费自由下载,目的是让大家学习和交流。
* 由于收集过程中几经转载,所以很多作品的原作者不详。
* 如果本站的资源使用了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的注明。
* 如果您不愿在本站展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 由于将本站资源用于商业用途而引起的纠纷,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金牌栏目推荐  
提供给学校和家庭,
专业可信赖的教育教养解决方案。
谈治校之道,
论教育改革。
致力与准新人建立沟通平台,
及提供最全面的结婚信息。
 
 
 
关于我们  |  内容合作  |  商务合作  |  合作媒体矩阵  |  联系方式
陕公安备案号61010402000088
陕ICP备15011396号-4
Copyright © 2010-2025 www.iyouth.com.cn 陕西青年榜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