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智慧与历史记忆。为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生机,西安理工大学“秦风楮韵”实践队积极行动,通过深入校园、扎根社区、联动文化场馆等多元途径,创新开展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为传统文化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校园植新苗,沉浸体验乐传承
6月中旬,“秦风楮韵”实践队走进西工大附小龙湖分校,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实践传承育新人”活动。活动中,实践队员化身“非遗小老师”,采用“讲解+实践”的沉浸式课堂模式,结合图文和实物展示,生动介绍了造纸术、拓印、漆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学生们兴趣盎然,认真听讲,积极互动。

在体验环节,学生们热情参与,动手实践。他们在纸浆中捞纸,感受造纸的奇妙;将生肖、青花瓷等纹样拓印在纸上,制作出清晰图案;并为扇子设计独特色彩和纹样。这些亲身体验让学生们深入领略了非遗魅力,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非遗不是课本上的名词,是能摸、能做、能传承的生活美学。”参与活动的教师表示,“这种直观感受远胜于书本,亲手实践的环节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让看似遥远的非遗真正走进了他们心里。”此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生动实践,让学生近距离体验非遗技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有效提升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社区植沃土,长效合作续匠心
为深化校社联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秦风楮韵”实践队近期先后走进长延堡街道电视塔社区、张家堡街道开元路社区、大雁塔街道西勘社区,以“展、学、做、创”为主线,开展“非遗进社区,文化共传承”系列活动。

活动现场,实践队成员通过图文讲解与实物展示,生动还原了国家级非遗“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的千年发展脉络。居民们在体验环节热情参与,纷纷动手尝试楮纸拓印生肖纹样、制作楮纸漆扇文创,在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深切体悟匠心传承。社区居民李女士感慨道:“孩子拓印了一幅《青花瓷》图,边做边听大学生讲历史故事,这种‘活’起来的文化课比书本更生动!”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通过技艺展示与互动体验,让千年楮纸技艺变得“触手可及”,更与社区正式签订社会实践合作协议,挂牌成立“非遗文化实践研学基地”。此举为传统文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注入长效动能,推动非遗传承成为扎根社区的“长效课”。

场馆焕雅韵,古今交融展新姿
6月中旬,“秦风楮韵”实践队走进西影电影博物馆,举办“西影光影承薪火,非遗焕彩传雅韵”主题活动。活动中,实践队员向游客介绍了古法纸张和漆艺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并通过图文讲解展示漆扇制作工艺。随后,队员们现场指导参与者将传统纸张与现代漆艺结合,亲手制作漆扇,体验非遗魅力。

此次活动为博物馆增添了文化氛围,促进了非遗技艺在现代场景的展示与传播。西影电影博物馆向实践队发来表扬信,高度赞扬了团队在非遗传播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推广价值,认为活动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秦风楮韵”实践队表示,这是团队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实践,未来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推动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未来,“秦风楮韵”实践队将继续以多元创新的方式深化非遗传承实践,进一步拓展与学校、社区、文化场馆等多方的合作维度,探索非遗与教育、生活、艺术等领域的融合路径。通过持续打造“可体验、可感知、可传承”的非遗传播场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