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山脉的腹地,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密林间,一群身着蓝色实践队服的年轻人正手持记录本,认真记录着秦岭冷杉的生长数据。他们是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着绿水青山,以专业视角解码着自然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之道。
半个月的秦岭调研:从生态数据到民生故事
“我们每天清晨跟着巡护员进山,傍晚走访周边农户,日均徒步15公里成了常态。”实践队队长张涵柏晒得黝黑的脸上带着自豪,他展示的调研笔记里,既有红外相机拍摄的羚牛和大熊猫活动轨迹图,也有村民手绘的保护区周边民宿分布图。这支由8名师生组成的实践队,聚焦“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开发”“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两大课题,完成了2万字的调研报告和1份《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学实践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

实践队员设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在杨家沟管护站,队员们跟着护林员学习安装红外相机,在操作中理解生态监测的技术原理;在华阳古镇,他们化身民宿服务员,亲身体验“劳动教育+乡村服务”的实践模式。“当我帮农家乐老板翻译英文订单时,突然明白专业知识能这样直接服务乡村振兴。” 队员杨若祎的实践日记里,记录着用英语技能助力当地民宿接待外国游客的难忘经历。

实践队员在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调研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
三方对话:在实践中探寻融合密码
“自然教育不是简单的‘认植物、看动物’,而是要让青少年在劳动中理解生态价值。”带队老师晋金才在研讨会上强调,实践队设计的“秦岭植物标本制作”“森林碳汇测算”“保护区职业体验”等课程模块,正是将劳动教育与自然教育有机结合的尝试。他透露,团队已与保护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将优秀课程方案转化为研学实践和劳动教育项目。

实践队与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座谈
保护区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对这群大学生的调研成果赞不绝口:“他们提出的‘生态旅游溢出效应评估模型’,首次量化了保护区对周边2个乡镇的经济带动作用,数据显示2024年相关产业增收达 1200万元。”在他看来,这份来自青年视角的报告,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华阳镇农家乐经营者老周的故事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动注脚。“保护区成立前,我靠砍柴为生;现在开民宿,年收入是过去的10倍。”他告诉调研队员周彤,像他这样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富山”的转型户,在镇上还有48户。

实践队员设计大学生劳动教育职业体验类课程
青春力量:让调研成果扎根大地
实践队员们设计的《乡村生态旅游双语服务手册》,在古镇游客中心进行试点推广。“这本手册不仅有景点介绍,还收录了垃圾分类、生态保护等知识,很受外国游客欢迎。”游客中心工作人员说。
据悉,实践队已将两项调研成果报送至保护区管理局和当地政府。“我们希望这些凝聚着青春智慧的建议,能真正为秦岭保护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晋金才老师的话语里,透着师生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当最后一缕阳光洒在秦岭主峰,实践队员们的身影与连绵的绿色融为一体。这场跨越半个月的实践,不仅让他们完成了两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更在青春的坐标轴上,刻下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这或许,正是“三下乡”活动最珍贵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