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葱郁的林间,一群年轻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挥汗如雨,跟随当地保区工作人员学习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提取生物样本;他们小心翼翼观察蜂箱,记录中华蜜蜂这一本土物种的保育现状;他们在潺潺溪水边,精心设计着面向中小学生的自然观察和劳动教育课程教案……他们是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成员。在半个月的沉浸式调研后,他们带着《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融合开发方案》和《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溢出效应深度调研报告》两项扎实成果满载而归。
课堂搬进山水间:劳动与自然教育双向赋能
“以往只能在课本上读到的秦岭生态,如今成了我们动手实践的大课堂。”实践队队长张涵柏抹去额头的汗水,指向队员们刚刚整理好的林间研学小径兴奋地说。团队深入保护区周边乡村与保护站,通过参与生物多样性统计、养蜂、生态监测等真实劳作,深刻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们设计的研学方案,巧妙地将辨识珍稀物种、记录生态数据等科学探索,与清理步道、协助农事等体力劳动结合,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劳动创造生态之美”的深层联系,将“绿水青山”的守护意识通过双手的劳动实践内化于心。

实践队员设计大学生劳动教育职业体验类课程
生态颜值变价值:绿水青山释放乡村发展动能
“这些大学生帮我们算清了‘生态账’!”保护区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指着实践队的调研报告感慨道。报告不仅梳理了当前生态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更敏锐捕捉到游客对本地山珍、手工艺品的旺盛需求,以及由此催生的民宿升级、农产溢价等“隐性财富”。团队提出打造“长青生态标签”、开发深度自然体验游等建议,为当地如何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提供了新思路,生动注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秦岭腹地的实践路径。

实践队与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座谈
高校智慧注活水:青春力量激活振兴新篇
“发挥专业优势,我们尝试为保护区制作多语种生态解说材料,助力未来国际生态研学拓展。”带队指导教师晋金才强调,高校学子深入乡土绝非“走过场”。实践队运用专业所长,聚焦“自然教育+劳动教育”融合模式的可行性论证与生态旅游收益的量化分析,其成果直接服务于保护区及周边乡村的长远规划,为打通生态保护、教育创新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融合链条贡献了充满活力的“西邮方案”。

实践队员在华阳镇红石窑村调研生态旅游对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
当青春的脚步叩响山野,劳动的汗水浇灌认知,生态的价值被重新丈量。西安邮电大学学子在长青保护区留下的,不仅是两份沉甸甸的报告,更是将“最生动课堂”扎根祖国山河的坚定实践。他们用脚步印证:守护绿水青山的坚韧与智慧,终将化为驱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动能。当年轻的心跳与山林的脉搏同频共振,绿水青山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续写更动人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