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华夏考古》杂志第三期公布了西安相家巷遗址25灰坑出土了“河禁”秦封泥一枚,泥质褐色,文为“河禁”,“河”字左上角稍残,印文字清晰,印面无界格。经查有关资料,虽没有找到具体指向的地理范围,其管理细节仍需进一步考证,但其作为秦代行政文书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佐证秦代的自然资源与区域管理制度
“河禁”字面可理解为与河流相关的禁令或管理机构。结合睡虎地秦简《田律》中关于“河禁”的记载(如对河流附近区域的犬只管理等),可推测其可能涉及对河流周边资源(如渔业、水利、生态)的管控,或是对河流沿线特定区域(如沿岸禁地、交通要地)的治安管理。这为研究秦代如何规范自然资源利用、实施区域管控,提供了实物证据,反映了秦代行政体系对基层社会及自然环境的精细化管理。
补充秦代禁令体系与法律实践的细节
秦代,以法治著称,“河禁”作为官方文书封印的遗存,说明“河禁”是纳入国家法律或行政命令体系的制度。它与秦简中记载的各类禁令(如禁苑、山林、水利相关禁令)相互印证,展现了秦代禁令体系的广泛性——不仅涵盖土地、苑囿,还延伸至河流等水域及沿岸区域,为研究秦代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执行方式提供了新线索。

反映秦代的生态与社会治理理念
从“河禁”的命名来看,其核心是对“河”相关事务的规范,可能涉及保护河流生态(如禁止滥捕、污染)、保障水利设施(如堤防、灌溉工程)安全,或维护河流沿线的社会秩序(如防止偷渡、走私)。这体现了秦代在国家治理中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稳定的兼顾,为探讨古代早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公共事务管理理念提供了实证依据。
丰富秦封泥与行政文书研究
“河禁”作为秦封泥的重要品类之一,其发现进一步完善了秦代官印及文书行政的实物资料。它与其他涉及地理、机构、禁令的秦封泥(如“禁苑”“都水”等)相互关联,有助于学界更系统地还原秦代的行政术语体系、文书传递流程,以及中央对地方各类事务的管控方式,推动对秦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深入认识。

总之,“河禁”封泥虽不直接对应某一“台苑园囿”,但其对研究秦代的法律制度、资源管理、生态观念及行政实践具有独特的实证价值,是理解秦代国家治理细节的重要素材。
(图片: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