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薄雾轻笼。一群身着实践队服的西北大学学生穿行在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蜿蜒的山道上。他们背负着调研设备,步履间洋溢着青春热情,目光所及皆是绿水青山的壮美画卷——这支队伍正用脚步丈量生态旅游的振兴之路,以“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为课题,展开一场融合智慧与汗水的暑期社会实践。

扎根乡土:汗水浇灌真知灼见
在为期十余天的深入调研中,队员们的身影活跃在保护区周边的乡村角落。他们走访农户,聆听村民讲述生态旅游带来的生活变迁;深入田间地头,亲手参与农事劳作,体验乡村发展的脉动;在保护区工作站,虚心请教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经验。问卷发放、深度访谈、实地观察……每一项成果都凝结着烈日下的汗水与脚踏实地的思考。
“我们放下书本,脚踩泥土,才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的含义。”实践队队长刘凤飞扬感触颇深,晒得微黑的脸上满是收获的笃定,“抬设备爬山路、与老乡促膝长谈、整理繁杂数据……这些‘体力活’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没有‘自找苦吃’的韧劲,就难有触及本质的认知。这份‘辛苦’是田野调查最珍贵的入门课。”
带队老师徐嘉晨对此深表赞同:“劳动教育绝非简单的体力付出,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建立与真实世界的深度连接。他们在跋涉中磨砺意志,在交流中培养共情,在劳作中理解发展之艰与振兴之要。这正是新时代青年不可或缺的成长维度。”

“绿”“金”转化:青山释放振兴潜能
调研的核心,在于探寻“绿水青山”如何科学、持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队员们系统考察了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游客结构、消费流向及其对周边社区在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基础设施、文化认同等多方面产生的涟漪效应。
保护区管理局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向实践队展示了生动的案例:“生态是这里最宝贵的家底,旅游是激活乡村的关键钥匙。”他介绍,随着保护力度加强和生态旅游兴起,周边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家乐、民宿、生态农产品销售、向导服务等业态蓬勃发展,村民从‘靠山吃山’的索取者,转变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受益者。年轻人返乡创业的也多了,乡村人气旺了,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青春答卷:把论文写在振兴热土上
实践队员们通过扎实调研,不仅形成了详实的数据分析和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报告,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其成果聚焦生态旅游如何更有效赋能乡村振兴,提出了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深挖本土文化价值、提升社区参与能力等建设性思路,为保护区及地方政府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凭借出色的实践表现和丰硕成果,多名队员荣获 “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这趟实践,让我们把课堂上的‘两山理论’和‘乡村振兴’变成了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故事。”刘凤飞扬队长的话语充满力量,“守护好这片绿色,让乡亲们的日子随着生态旅游的红火越过越美,就是我们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我们将持续关注这片土地,用所学知识为乡村绿色发展贡献智慧。”
当实践队员背着满载收获的行囊告别青山,他们的思考并未停止。这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的青春答卷,不仅记录着生态旅游带动乡村发展的生动轨迹,更传递出新一代青年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定信念。在绿水青山间,在振兴热土上,青春力量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踏实的行动,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乡村繁荣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正如保护区工作人员所期许:“青年人的关注和参与,就是绿水青山未来最好的守护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