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大学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秦岭腹地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展开深入调研。凭借扎实的实践成果和显著的育人成效,该团队的多名队员荣获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他们的足迹不仅丈量了绿水青山,更触摸到了“金山银山”的生动转化和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双脚丈量乡土:劳动教育在青山绿水间扎根
实践队员们深入保护区周边的华阳镇、茅坪镇等乡村,十余天里走访农户、发放问卷200余份、与当地干部及旅游经营者深度访谈。“书本知识和田野调查完全是两回事,”实践队队长、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刘凤飞扬坦言,“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入户,整理海量数据到深夜,这些‘体力活’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数据的珍贵,也把‘生态旅游’这个学术概念,变成了眼前老乡们实实在在的收入变化和村容村貌的提升。”
西北大学带队老师徐嘉晨全程指导。他认为,这正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鲜活课堂:“把课堂搬到绿水青山间,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他们采集的每一份数据、记录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对国情民情的深刻认知,是对‘劳动创造幸福’最直观的理解。这种‘行走的思政课’,其价值远胜于书本。”

守护中发展:绿水青山释放“金山银山”效益
作为大熊猫等重要物种的栖息地,长青保护区生态保护责任重大。保护区管理局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向实践队介绍:“我们严格遵循保护优先原则,科学规划了观鸟、自然教育、森林体验等低干扰生态旅游项目。实践队的调研非常及时,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评估旅游活动对周边社区的影响。”
调研初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已成为撬动周边乡村发展的绿色杠杆。在华阳古镇,依托保护区生态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民宿、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等,显著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农副产品增值。“游客多了,我们的山货不用出镇就能卖上好价钱,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一位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对实践队员说。张晓峰强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不是零和博弈。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就是给周边乡村留下了最可持续的‘金山银山’。实践队的报告为我们优化社区共管、提升惠民实效提供了宝贵参考。”

青年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绿动能”
实践队员们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和案例梳理,系统评估了生态旅游在促进当地就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环保意识、激活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溢出效应”,也敏锐捕捉到基础设施瓶颈、产品同质化、利益分配机制等挑战。他们的最终报告提出了“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差异化乡土体验IP”、“强化村民技能培训”等多项接地气的建议。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仅是一句口号,它就在老乡们的笑容里,在越来越热闹的乡村民宿里,在孩子们能在家门口看到希望的眼神里,”刘凤飞扬感慨道,“作为青年学生,能运用所学为乡村振兴探寻‘绿动能’,是无比光荣的责任。”
西北大学此次长青之行,不仅是一堂行走在绿水青山间的劳动教育课,更是一次对“两山”理念转化路径的青春探索。学子们用脚步和汗水写下的报告,为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提供了青春智慧,也为高校赋能乡村振兴、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书写了生动注脚。当青春与乡土相遇,当知识为绿色赋能,绿水青山间的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