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大学生“三下乡”早已超越实践本身,成为青年扎根大地、践行使命的重要载体。陕西省铜川市石柱镇,正是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样本创新,处处可见对《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的积极回应,既积淀着发展成果,更涌动着对人才与智慧的渴求,为青年施展才干提供了舞台,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第五支队循着红色基因的指引而来,于2025年7月16日中午抵达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石柱村。这片土地需要知识赋能产业升级,需要青春力量激活发展动能,这恰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同频。队员们期待以实干回应时代命题,用专业所长助力石柱镇发展,让“三下乡”成为践行“强国有我”的实践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答卷。
抵达石柱镇次日,队员们便针对当地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专项调研。走访农户间摸清了民风民情:这里以小麦、苹果、花椒等初级农产品产销为主,品类规模与收益各异。当地通过统防统治、机械收割、产量补贴等政策提供支持,而村支书秦红梅的直播带货尤令人触动——她集中收购农产品并初加工,再通过直播助销,让农民的小麦销量、价格双提升,收入稳步增长。受访村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日子好起来了,大家打心底里配合,有奔头!”亲身调研中,队员们真切体会到时代发展给乡村带来的红利:农民收入更稳,眼神更亮,对未来的憧憬更足,对国家发展的信心也愈发坚定。这让我们深信,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愈发辉煌。

为了深入摸清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实况,调研小组跟着果农赵大爷钻进了连片的苹果园。田垄间的泥土气息混着苹果的清香扑面而来,脚下的沟壑印着耕耘的深浅,手掌抚过果树粗糙的枝干时,土地与人的距离瞬间消弭——这种与自然根系相连的触感,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能触动人心。“清明前后就得给果子套袋,既能防虫害又能保证品相,”赵大爷指着枝头挂满的果袋,指尖划过袋口的透气孔,他掰着指头细数种植节点,从疏花疏果的讲究到水肥配比,每一个环节都藏着经年累月的经验。谈及销售,他说现在镇上统一建了冷库,摘下来的果子先分级保鲜,再通过电商销售,快递发往全国各地。站在缀满果实的果园里,队员们读懂了“耕耘”二字的分量。那些套袋、覆膜的琐碎工序,是农民与土地的对话;那些防灾技术与保险政策,是时代为农业筑起的屏障。这场果园之行,不仅让大家看清了一颗苹果从挂果到上市的全链条,更深刻体会到:农业的进步从不是孤立的奋斗,而是政策扶持、技术赋能与农民智慧共同编织的网络。当传统农耕经验遇上现代科技,当个体劳作融入集体协作,农民的底气便不再只系于天公作美,而是扎根在看得见的发展机遇里——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赴石柱镇前,秦红梅书记的直播助农事迹已让队员们心生向往。亲身参与其中,才懂这方直播间的分量:书记带着泥土气的热情讲解里,藏着对每颗果实的珍视;她亲手熬煮的玉米糁粥,蒸腾的不仅是烟火气,更是助农增收的实在温度。在秦书记的直播间切身体验之后,队员崔冯宜动情地说:“秦书记不是在卖货,是在替乡亲们把汗水换成好日子啊。她讲的每句话都带着土地的实在,这种为乡亲们着想的劲儿,比任何销售技巧都动人。”镜头前的她,没有商人的市侩,唯有村干部的赤诚——与网友唠着收成里的门道,算着农户增收的细账。书记的淳朴热情与延大学子们的青春活力在屏幕前交汇,引来了网友们的纷纷下单,眼看着订单滚动、销量攀升,大家读懂:当直播间开进乡土田野间,当干部初心对接时代浪潮,这场"屏幕对土地"的对话,正是乡村振兴最鲜活的实践。而队员们见证的,恰是新时代里,政策温度、技术力量与青年使命交融的生动注脚。

此次石柱镇“三下乡”之行,让晨露第五支队的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里既有国家政策落地的实效,也有基层创新的活力,秦红梅书记的直播助农,让技术与乡土碰撞出增收火花。在田垄果园间,大家读懂了“耕耘”的深意——农业进步是政策、技术与农民智慧的共生,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正让乡村焕发新生。作为延安大学学子,队员们更明白,青年的使命恰是扎根大地,以实干参与这场时代变革,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