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里天山心向党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石榴籽祖国行”实践团队新疆实践纪实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团队踏上新疆这片广袤而热情的土地,以“万里天山心向党•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在乌鲁木齐、石河子、伊犁、塔城等地开展了为期十四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多民族师生组成的队伍,带着对民族团结的深刻思考、对基层大地的深厚情怀,用脚步丈量天山脚下的发展足迹,用交流传递各民族守望相助的信念,在沉浸式实践中书写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军垦记忆:在岁月长河中触摸精神丰碑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当团队成员们踏入石河子军垦博物馆,这句镌刻在墙上的话语便成了兵团精神最生动的注脚。馆内陈列的一件件军垦遗物,从锈迹斑斑的坎土曼到补丁摞补丁的军大衣,从泛黄的屯垦日记到简陋的生产工具,无不诉说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队员们透过玻璃展柜,仿佛看到了老一辈兵团人顶风冒雪、开荒拓土的身影——他们告别家乡,扎根边疆,用双手在戈壁滩上建起绿洲,用汗水在荒漠中浇灌希望。
在周总理雕像前,队员们静静伫立,仿佛看见总理当年视察新疆时对兵团人的殷切嘱托,那一句“你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新疆建设好”,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抬头望向窗外,石河子这座从戈壁荒滩上崛起的军垦城市,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上车水马龙,公园里欢声笑语。从荒芜到繁华,从贫瘠到富饶,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屯垦戍边,开发建设”的印记,每一片绿叶都见证着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赤诚。
“兵团精神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一代代人用血汗铸就的信仰。”一位队员不由得感叹道。在军垦城市里,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与仍在坚守的兵团后代交流;漫步城市展馆,从老照片与新图景的对比中感受变迁。他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一家亲”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兵团人在屯垦戍边、开发建设中,与各族群众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凝结的共同理想,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

文化交融:在日常烟火中品味团结真谛
如果说军垦精神是民族团结的“精神基石”,那么各民族在日常中的交融共生,便是团结之花绽放的“沃土”。实践团队深知,要读懂民族团结,必须走进寻常百姓家,在烟火气中感受最真实的情感联结。
在乌鲁木齐一位少数民族同学的家中,队员们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宴”。主人端上热气腾腾的炒面,递来香气浓郁的咸茶,虽然语言不通,但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便足以传递心意。几十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民族的界限。“真诚的相处中,笑容就是最好的语言。”一位队员感慨道。
文化的交融,更在非遗传承中流淌。在沙湾文化馆,实践队员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民族舞蹈,旋转的舞步中,不同民族的队员手拉手,在欢快的节奏里感受着肢体语言传递的团结韵律;书画展厅里,“民族团结”主题的书法绘画作品引人驻足,墨香与油彩交织,诉说着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深厚情谊;手工艺坊内,制作弹布尔的维吾尔族老艺人向队员们展示着他的作品,粗糙的手掌下,琴弦流转出悠扬的旋律。
从家宴上的欢声笑语到非遗传承中的默契协作,从书画作品中的情感共鸣到手工艺品里的匠心传递,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自然”——是邻居间的一声问候,是集市上的一次交易,是课堂上的一次互助,是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真实写照。


初心如磐:在天山脚下汲取前行力量
天山脚下的所见所闻所感,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队员的心中。从石河子军垦博物馆里感悟“屯垦戍边”的使命担当,到沙湾文化馆中体验“文化共生”的生动实践;从少数民族家庭里感受“邻里互助”的温暖情谊,到手工艺坊中聆听“技艺传承”的动人故事,这支多民族队伍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队员们说,这趟旅程是一次“扎根基层的沉浸式思政课”:在兵团人的奋斗故事里,读懂了“为国奉献”的深刻内涵;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中,理解了“团结一心”的现实意义;在新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坚定了“制度自信”的信念。“万里天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团结之花需要我们共同浇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传承老一辈的奋斗精神,更要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让这朵花在祖国大地上开得更艳。”

万里天山,是信仰的坐标;团结之花,在大地深植。西北政法大学“石榴籽祖国行”实践团队的新疆之行,不仅是一次对民族团结的深入调研,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信念的淬炼。未来,这支队伍将带着在天山脚下汲取的力量,把实践中的感悟转化为行动,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以青春之力,续写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