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春映瓷韵,筑梦李家坊 | 西安培华学院青影筑梦社会实践队探寻陶瓷非遗之美
古色古香的 “李家瓷坊” 门前,西安培华学院青影筑梦社会实践队的旗帜随风轻扬。2025 年7月9日,这支青春队伍踏入这座传承陶瓷技艺的工坊,开启一场与泥土、火焰、匠心对话的非遗探索之旅。

一、初遇瓷坊:聆听千年窑火传承

刚迈进李家瓷坊,队员们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古朴的建筑里,陈列架上青瓷、彩瓷错落有致,造型或古朴典雅,或灵动精巧。李家瓷坊第十代传承人李钟楼笑着迎上来,手中捧着一件青瓷瓶,开始讲述陶瓷故事。从选料时对高岭土细腻度的挑剔,到拉坯时手腕与陶轮默契配合,再到施釉、烧制环节对温度与火候的精准把控,李钟楼的话语,让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不再只是传说,而是匠人们代代坚守的技艺密码 。队员们围在旁,用相机记录瓷器细节,也将这份对传统的敬意,定格在镜头里。
二、镜头追光:定格匠心制作瞬间

实践队扛起相机,聚焦陶瓷制作的每个珍贵时刻。拉坯车间,陶泥在师傅手中旋转、塑形,原本松散的泥团,渐渐蜕变成瓶、碗的雏形,队员们用长焦捕捉师傅指尖微妙的力道变化;施釉工序中,釉料在毛刷与瓷坯的触碰间流淌,晕染出独特纹理,低角度拍摄让这层 “瓷衣” 的细腻尽显;装窑场景里,火光映着师傅专注的脸,相机定格下他将瓷坯轻放入窑的画面,那眼神里,藏着对窑火的敬畏与期待。这些照片,是陶瓷技艺的 “动态档案”,让非遗之美,能被更多人看见。
三、亲手试炼:触摸泥土里的传承温度

“来,试试把这团泥变成想要的模样!” 李钟楼的鼓励,让队员们纷纷上手。拉坯时,陶泥总 “调皮” 地变形、坍塌,修坯时稍不留意就刮坏瓷面,施釉也常因手法不均留下痕迹。可没人气馁,反复尝试中,渐渐摸到门道。队员小王终于拉出歪扭却独特的小碗,笑着说:“原来每道工序都藏着大学问,这不是简单的手工,是传承在掌心的温度。” 当自己的作品入窑,大家既紧张又期待,盼着火焰能赋予泥土新的生命。

从聆听瓷艺传承,到用镜头留存匠心,再到亲手揉捏泥土,青影筑梦队在李家瓷坊的实践,让陶瓷非遗不再遥远。那些照片里的细节、指尖残留的泥痕,都诉说着:非遗是活的传承,需要青春力量去触摸、去传递。离开时,队员们带走的不仅是对陶瓷技艺的认知,更是要成为非遗 “火种” 传播者的决心 —— 让千年窑火,在当代继续照亮文化传承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