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三秦青年 经济 文化 生活 科教 婚嫁 体育 生态 安全 律师 创业 青联
魅力西咸
 
 
执子之手同绘丹青 刘文西和夫人陈光健的故事
来源:陕西日报综合  作者:辛文 时间:2020-07-10 阅读: 57150
为推进陕西文化艺术事业的创新发展再谱新篇。

▲刘文西与陈光健携手艺术人生。王美摄

  ■文/柏桦 张家祯

  他从江南山村走向黄土高原,上百次采风、上万张画作,凭借的就是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他一生为师,带领着学生不断深入基层,将我国传统绘画的技艺与经验不断创新融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他情怀黄土,心系人民,一次又一次登上黄土高原,将双脚深深扎根在陕北,与当地人民为友,从他们身上汲取创作灵感。

  他就是著名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2019年7月7日,刘文西先生永远止笔。在刘文西逝世一周年之际,记者拜访了刘文西的妻子——著名画家陈光健,听她讲述那段尘封的往事。

  从江南到西北 文艺种子扎根心中

  1933年,刘文西出生在浙江省嵊州水竹安村,灵秀的江南山水孕育了他的艺术天赋,他从小就自学绘画并颇有成效。1950年,缘分让刘文西与陈光健在上海育才学校相遇,一起学习美术,这一遇,不仅是9年的同窗,还是一辈子的夫妻。

  在上海育才学校,刘文西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学习,白天埋头苦学,晚上挑灯夜战,为他日后作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西在学校时便十分用功。当时他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在上海育才学校的4年,他利用睡觉时间画连环画、插图给杂志报纸投稿。他画得好,大多数投稿都会被采用。挣到的稿费不仅能供自己学习使用,他还将攒下的钱都寄给家里补贴家用。”谈话间,陈光健仿佛回到了那段洋溢着青春与激情的时光。

  也正是在上海育才学校,刘文西第一次接触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先进思想。老师王琦送给他的一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让他如获至宝,那些滚烫的文字,让他备受鼓舞。刘文西清楚认识到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革命的文艺作品。

  文艺的种子从此在刘文西心中生根发芽,他也由此对延安那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向往。

  1957年,即将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刘文西毫不犹豫地把毕业创作实习地点选在了延安。“为什么选择延安?他自己曾这样说,从绘画这个角度,他看了很多前辈画延安的作品,老一辈版画家对延安的刻画,让他觉得延安人很有特点,扎羊肚子毛巾、住窑洞,这些风俗和特色令他十分向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着他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作为艺术家,他必须要到这样的地方去学习。”

  在延安,年轻的刘文西探访革命的足迹,接触朴实的人民,这片黄土地教会他如何做人、作画,让他情为之所系,魂为之所牵。

  毕业时,早已被当时西安美术专科学校(现西安美术学院)校长刘蒙天相中的刘文西,也如愿被分配到大西北,从此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

  举贤不避亲 六十年风雨同舟

  刘文西来到西安后,陈光健很快也被调到西安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在浙江美术学院,他们都受教于著名国画大家潘天寿,陈光健的美术专业素养也是极高的,而为了成就刘文西,照顾好子女,陈光健默默地站在刘文西的背后,习惯着以刘文西妻子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1984年,学院准备推荐陈光健当副院长,而陈光健主动找到院领导推荐刘文西,“举贤不避亲,我给你们推荐一个更适合的人选,就是我的丈夫刘文西。”时至今日再次提起这件事,陈光健依然觉得这个决定非常正确,“我觉得他适合,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向前冲,争分夺秒地拼搏,有股狠劲,特别是对美术,好像血液里流淌着的就是对绘画的热爱。”

  刘文西绘画水平突出,创作也多,所以在陈光健的推荐下他成为院长。从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到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一路走来,他渐渐被社会认知与肯定。

  “他在学院担任职务后,各种活动和会议也变多了,还要坚持自己的绘画创作,对家中的关心更少了,所以家里所有的事都是我在打理。我觉得这样蛮好的。能力有大小,才干分高低,为什么夫妻一定要争个先后高低?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一个家庭里有一个人能够走在前面,得到大家的认可总是好的。”人不能求全,总要付出,这是陈光健的想法。她深知刘文西对绘画的执着和付出,所以她也在生活上对刘文西无条件地付出。

  陈光健的艺术主攻方向也是国画,并且在人物画方面颇有成就。为了有更多精力照顾家庭,几番权衡下,陈光健选择了创作周期长的工笔画:“工笔是慢慢磨的,不像大写意那样一气呵成的作品需要投入整块的时间和很多精力。因为要顾及家中的柴米油盐,我的时间是零零碎碎的,有时间我就画一点,但是我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它画好。”几十年风风雨雨,刘文西与陈光健一路携手走来,相濡以沫。

  扎根黄土地 为人民而创作

  从向往到如愿,刘文西这一生都离不开绘画,离不开黄土地,离不开人民。

  第一次前往延安时,刘文西就被厚重的黄土、淳朴的民风所吸引,《毛主席与牧羊人》应运而生,这幅画作为他的毕业作品,轰动浙江美院。当时,国画大师潘天寿看后,欣然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

  60多年间,刘文西先后前往陕北上百次,与人民同吃、同住,画了上万幅画作,记录那里的山水、人情。

  “文西笔下的延安人十分有特点,很多美术学院的师生看到刘文西画的陕北那么美,都跑到陕北去了,但是去了以后没看见那么多漂亮的东西。”陈光健笑着说,“那是因为他发现了陕北的特色美,并把对陕北人民的感情也揉进了画作中。”

  为人民作画,与人民为伴,刘文西与陕北人民的情谊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有一年,陈光健带学生去陕北下乡,刘文西特意叮嘱她去看望他的结拜兄弟——景聚财。当时的景聚财只是一位民工,而刘文西却与他面对着宝塔山诚心诚意地结拜,这是陈光健没有想到的。

  刘文西曾经画了7张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画像,将人物从幼时到年迈的神态和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几十年画下来,相处得如同亲人一般。后来刘文西听说她家中经济困难,还特地前往去看望并接济了她。

  “文西每次去延安,都要带些水果往老乡家里送,就像过年走亲戚一样。”在陈光健看来,老乡们已经不仅仅是刘文西画作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他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亲友。

  生活在哪里,艺术就在哪里。刘文西熟悉黄土地,热爱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以诗情画意、独特技法和动态构图,表现这个地域的人民生活,是黄土地上的艺术使者。刘文西一直坚定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他曾说,画陕北,几辈子也画不完。在陕北,刘文西根本记不清睡过多少炕头,结识了多少农民朋友。在不断深化创作时,刘文西为自己所创立的黄土画派制定了一个更高的艺术目标——“一手伸向世界”。他在扎根黄土地的同时,汲取艺术养分,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践行更高的艺术成就。

  “您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您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启示您怎么创作,路该怎么走。”斯人已逝,但他在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德艺双馨 艺苑巨擘——记刘文西老院长

  ■郭线庐

  2018年年初,我急赴海南探望因突发重疾生命垂危的刘文西老院长,在医院陪伴他的那段日子里,我目睹了他与病魔顽强抗争,度过了常人难以逾越的生命险境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其坚强的意志力令人叹服。病榻之上,他仍惦念着西安美术学院的发展建设,情牵国家与人民的富强和幸福,心系一生为之奋斗的艺术事业,那纯洁而真挚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我。老院长数年间屡与病魔相遇但终能康复,所以直到一年前他在西安旧疾复发时,我仍坚信他能够像往日一样再次战胜病魔。但事与愿违,老院长这次就医竟成为与我们永远的诀别。

  作为刘文西老院长的学生,我们长期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在西安美术学院,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多年来,我曾陪伴他赴陕北、海南、福建、江西、青海、甘肃及俄罗斯等地进行艺术采风和文化考察。在这期间,他精深的艺术思想、执着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艺术观点,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收获了受益终身的宝贵艺术养料和精神财富。

  老院长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艺术大家,对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陕西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已然载入史册。从“长安画派”到“黄土画派”,从石鲁、赵望云等先辈再到刘文西,一代又一代老一辈艺术工作者和优秀艺术家,为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陕西美术事业的进步与提升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创造了大量影响深远的精品佳作。他们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长久期待和坚定信仰,他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造就了今时今日陕西文化艺术事业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刘文西等为代表的当代优秀艺术家的引领带动下,陕西文化艺术事业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在改革、创新、发展之路上不断揽获荣誉和硕果,在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陕西高等艺术教育提升学术高度,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院长作为一位影响巨大的中国人物画家,他的艺术人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近百次前往陕北写生创作的艺术历程。几十年来,无论寒暑阴晴,他坚持深入黄土高原腹地,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长期深入观察和细致入微地了解人民,表现人民,歌颂人民,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艺术感受描绘普通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抒发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从普通教师到国家级教学名师,从蜚声中国当代人物画坛到创立“黄土画派”,几十年来,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勤勉创作从未中断或停止,他用笔墨绘制出一大批“以人民为中心”为创作导向的艺术精品,其宏阔的时代背景,深邃的思想意境,精湛的创作技艺,鲜活的人物形象,充分彰显了坚定质朴的艺术初心。他把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不仅荣膺中国美协“终身成就奖”,获得业内外各界广泛赞誉,更被誉为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的典范和优秀楷模。

  老院长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始终秉持独立的学术观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兼容并蓄、精进不止的学术风格,精准客观、鞭辟入里评价创作者及其作品,对培养和塑造师生艺术思想,为学院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促进青年一代艺术家健康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他毕生严以律己、爱生如子,他的每一堂授课,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展览,都向我们生动诠释了“在艺术教育这条漫漫征途中,除了踏实勤勉,认真执着的探索与研究,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真理。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老院长作为当代陕西文艺的一面旗帜,正是用毕生的艺术实践,坚定秉承“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坚定贯彻“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宗旨,坚定投身西部高等艺术教育工作,把全部心血和才华奉献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他为我们留下的大量宝贵精神财富和艺术思想之光芒,将永远激励后学攀登不止,砥砺奋进。

▲《唢呐声声》 刘文西作品

黄土画派:扎根生活 讴歌人民

  ■文/柏桦

  2004年4月17日,一个以“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为艺术主张和目标追求,旨在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世界学习、向时代学习,具有西部情怀、黄土精神的艺术流派——黄土画派,由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刘文西在西安创立。

  16年来,黄土画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在学术建设、艺术创作、展览交流等方面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走出了一条独属于黄土画派的艺术之路,在当今中国画坛举起一面鲜明的旗帜。

  用绘画艺术记录时代发展

  黄土画派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

  多年来,在刘文西的带领下,黄土画派画家走进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创作出了以刘文西《同欢共乐》《转战陕北》《沟里人》,杨晓阳《黄河艄公》《愚公移山》,崔振宽《高原情深》,王有政《母亲——我心中的佛》,郭全忠《万语千言》,陈光健《西去列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主体的黄土画派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成为一个有信仰、有目标、有影响,活跃在陕西画坛乃至全国画坛的学术团体,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为陕西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刘文西老师一生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他在中国画的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形成博大雄强、气势恢宏的具有北派现实主义风格的写实人物画派——黄土画派。他强调深入生活,以创作带动教学。他不但自己创作,有丰硕的成果,还带领他的学生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仁成立了‘黄土画派研究会’,每年组织大家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其大量的创作和组织的各项活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谈及老师刘文西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态度,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杨晓阳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在超过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老师用画作记录了陕北以及大西北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反映了他们通过奋斗、改革从艰苦生活中创造出幸福生活的整个过程。”

  “如果说以徐悲鸿、蒋兆和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画家,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为近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道路砌筑起了一级台阶,那么,以刘文西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画家又为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道路砌筑了第二级坚实的台阶。这是他对近现代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作出的重大贡献,也因此确立了他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对于刘文西和黄土画派,著名美术评论家程征的观点鲜明,“60余年来,他以超人的艺术劳动量,创造了一种具有刘文西特色的‘陕北人’形象样式。刘文西式的‘陕北人’曾成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塑造中国新型农民形象的典范,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物画的一个时段。”

  坚持艺术方向砥砺前行

  2019年,黄土画派痛失精神旗帜——刘文西与世长辞,而黄土画派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黄土画派艺术家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创作出一大批抗疫主题绘画作品,用艺术力量助力战“疫”。同时,4月17日在线上开展了“2020黄土画派新作展”,不仅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展示了黄土画派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与学术水准。也以此在黄土画派成立16周年之际纪念缅怀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

  “黄土画派的核心人物刘文西老师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一生所创作的海量的经典作品和他视艺术事业为生命的精神。这些经典作品奠定了他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而这种视艺术事业为生命的精神则是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贡献的法宝。我们作为后来者,必须继承这个法宝,为中华民族的艺术事业添砖加瓦,共建我们的民族艺术大厦。”著名中国画画家、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有政说。

  “刘文西老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歌颂人民,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作品,影响深远,难以企及。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始终坚持艺术的人民性,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并饱含热忱地塑造了众多时代变迁中的中国新型农民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与优秀品质,独树一帜,感人至深。他为劳动人民造像,为这个伟大时代立碑,是我们永远学习和效仿的榜样。”简洁的话语饱含着著名人物画画家郭全忠对刘文西艺术造诣的认可与推崇。

  “上西安美术学院之前,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刘老师的《祖孙四代》,当时就被他的艺术水平所震撼。后来,有幸在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工作,有机会经常跟着刘文西老师下乡写生,他身上的那种一定要深入到生活最深处的精神和不知疲倦的勤奋劲头使我感动不已,他一贯坚持的、毫不动摇的‘艺术要反映人民’的艺术观念和不被其他艺术风潮所左右的坚定的艺术信念更让我感触颇深。”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刘永杰坦言,“这些感动和感触形成了我的艺术认知和艺术取向。至今,我在创作中依然坚持、实践着刘老师艺术为人民的观念。”

  始终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关注时代、反映时代、扎根黄土、歌颂黄土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推出精品力作、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目标,黄土画派的艺术家化悲痛为力量,沿着黄土画派既定的方向与目标,用艺术创作和艺术精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精神,展示陕西魅力,为推进陕西文化艺术事业的创新发展再谱新篇。

  陕西是文化大省,加快实现陕西建设“文化强省”,做大做强陕西文化,实现“我的梦”、“陕西梦”融入“中国梦”是每一个陕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化大陕西》栏目坚持以全新的角度和独特的视觉打造精品栏目,深入到基层,调取文献资料、走访相关部门、拜访民间群众等形式,统筹资料独立策划,以图片、文字、视频为素材进行细致化展现,推介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通过理性思考助推陕西城市经济文化发展,面向世界倾力书写文化深厚的五千年大陕西。

版权声明:
* 本站所提供的资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可能受版权保护。
* 虽然您可以找到这些图像,但除了可以在网页上查看或下载之外,我们并未授权您将这些图像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 因此,如果您需要使用本站所提供的图像,我们建议您先与原作者联系并征求同意。
* 本站所有的资源均为免费自由下载,目的是让大家学习和交流。
* 由于收集过程中几经转载,所以很多作品的原作者不详。
* 如果本站的资源使用了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的注明。
* 如果您不愿在本站展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 由于将本站资源用于商业用途而引起的纠纷,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金牌栏目推荐  
提供给学校和家庭,
专业可信赖的教育教养解决方案。
谈治校之道,
论教育改革。
致力与准新人建立沟通平台,
及提供最全面的结婚信息。
 
 
 
寻求报道
联系我们
公众号

扫一扫
及时获取新闻资讯

新闻热线
134-8810-4732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内容合作  |  商务合作  |  合作媒体矩阵  |  联系方式
陕公安备案号61010402000088
陕ICP备15011396号-4
Copyright © 2010-2023 www.iyouth.com.cn 陕西青年网 All Rights Reserved